2军功补官:是宋代培养选拔是武官的一条重要途径。
依宋代《官品令》,武功大夫实历七年,曾历边任,并须有五人以上保举,可与磨勘转遥郡刺史,这是常调。
如有殊勋与军功,则不依磨勘法。
按当时武官叙迁资序,一般至武功大夫(皇城使:正七品、武官科举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唐孟郊《登科后》)科举制度,肇端于隋,奠基于唐,完善于宋。
宋代科举,主要有常科、制科两种,另还有“童子科”
。
一、常科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为减少,其中进士科仍然最受重视,进士一等多数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进士科为宰相科。
除进士科外,还有九经、五经、开元礼、三史、三礼、三传、明经、明法、明字等科。
所有举子都是每年秋季参加初试,中举者冬末会集到京城,次年开春,由礼部主持国家级统一会试。
下面重点说说进士科。
宋朝科举基本是三年一次。
进士科确立了州试、省试和殿试的三级考试制度。
殿试以后,及第者便可直接授官。
解试,是由诸州、开封府、国子监将合格举人贡入礼部的一种考试。
另外,专为现任官员无出身而应进士举者所设立的“镖厅试”
,和以避亲为主,兼有照顾性质的“别头试”
,也属于解试范围。
地方州府所举行的解试,一般都于秋季举行,故又称“秋斌”
。
州试时,由诸州判官主持报考进士的士子的考试,由录事参军主持其余各科的考试。
如果考官不懂经义,可选次一级的官员充任,但要经判官监考。
解试通过的考生称为“举子”
或“贡生”
,于当年冬季集中到京师,于次年春初参加“省试”
。
所谓“省试”
是因就试尚书省而得名,实为礼部所主持。
举子到京后,要向礼部报到,写明家状、年令、籍贯及参加科举次数,取得考试资格。
试前礼部先发一“都榜”
,亦称“混榜”
,也就是座次表。
考试之日,考生依次就座。
知举官将试题写出后,考生对题目有疑问,可以向出题人提出,出题人则须详细解答。
结束后,开门放考生出院,试卷入柜。
仁宗以前,进士省试共分四场。
第一场试诗赋,第二场试论,第三场试策,第四场试帖经,以分场定去留。
是本着先诗赋、后策论的原则进行分场的,采取分场淘汰制,因此可见诗赋在省试中的重要地位。
庆历后,改为三场:先考策、次考论,最后考诗赋,就是拔高了策论的重要性,将诗赋至后,至于帖经,死记硬背的东西不要也罢。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