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贺白洲不能理解这种差别对待,为自己杜撰了许多不被喜欢的理由:也许我不是父母亲生的小孩,只是被收养的;也许父母是有什么难言的苦衷,他们只是在苦苦压抑对自己的感情……
后来她读史书,看到孟尝君因为在五月初五这一天出生,被父亲弃养,是母亲偷偷将他养大,所遭受的冲击和震撼可想而知。
原来父母不喜欢孩子,只需要这样一个不算理由的理由。
原来只是不喜欢,已经很仁慈了。
舜因为后母不喜,就被亲生父亲迫害。
郑庄公因为是难产而生,母亲就要让弟弟夺取他的权位。
北宋年间,民间弃婴杀子成风,甚至有了专门的称呼:不举子或是洗儿。
到清朝时期,民间有立婴儿塔的习俗,最初只是用以收集意外身亡的死婴,后来渐渐成为遗弃婴儿的地方。
在这些充满死亡、血腥与冷酷的故事的衬托之下,她只是不被父母喜欢,好像已经很幸运了。
那之后,贺白洲放弃了探究原因。
无论因为什么,他们不喜欢她是既定的事实,也是绝不更改的现实,追究这些又有什么意义呢?
她只是变得越来越沉默,不祈求什么,也不表达自己。
仿佛这样就不会受伤,不会失望。
“后来我才发现,原来不知道答案,或许会更好。”
贺白洲抬手抵住眉心,遮住自己的表情,不让邵沛然看见,“我妈妈亲口说的,她不喜欢我,是因为当初她和父亲约定好,生下作为继承人的哥哥之后,就会让她继续追寻自己的事业。”
“她是个舞蹈演员,偏偏又是易胖体质,第一次生产之后,花了好几年调整好自己的状态,重新回到舞台上,正要大展宏图,就又意外地有了我。”
“她在三十岁那一年生下我,从此身体一直在走下坡路,回不到以前的状态。
所以只要一看到我,她就会想起来,是我毁了她的事业,让她失去了最后的机会。”
就因为这样,所以她是不被母亲喜欢的孩子。
而父亲碍于母亲的态度,也只能忽视她。
在最想不通的时候,贺白洲甚至会想,当初为什么不打掉呢?不想要的孩子,可以选择不生,为什么要让她来承受这一切?
直到这几年,贺白洲才开始学着不去在意这些。
但与其说是不在意,不如说是放弃了。
所以她不过生日的理由,也变成了“日子不好”
。
奇异的是,竟然也有很多人相信了这个理由,邵沛然是第一个问为什么的。
“也许我不该问。”
邵沛然将手里的纸巾递给她。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