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皇帝又以长公主驸马这顶胡萝卜挂在前面作为诱惑。
敌军要开出怎样的条件,才能使张绣愿意抛在已经在朝廷谋下的前程地位,开关相迎呢?
这些利害关系,张绣其实并没有想得很清楚,只是当他谢恩完起身时,已经模模糊糊感觉到,他的确是想要好好守住潼关的。
他正低头思索,就听皇帝问伴驾的羽林郎,“孙权,你在南边长大,可曾见过黄河?这北地景色,比之江南如何?”
就见皇帝身后,一位方脸大口的少年出列笑道:“臣入长安路上已经见过一次了。
不过再见一次,仍觉震撼。”
这少年便是孙坚第二嫡子,孙策弟弟,历史上东吴后来的掌权者孙权。
如今他虚岁也才十五岁,与皇帝乃是同岁。
去岁皇帝下诏,要天下名门之子,挑选勇健忠诚者,输送长安未央宫,为羽林郎。
孙权所在,乃是帝国东南,路途遥远,是以今春方至。
“朕记得,你是在吴郡长大的?”
孙权喜笑道:“陛下真好记性,臣乃吴郡富阳人。”
刘协看向张绣,笑道:“你还没见过朕身边这位好儿郎吧?他的父亲你当知晓,乃是从前的讨逆将军孙文台(孙坚)。
当初就是这孙文台,吓得董卓弃守洛阳城。
他入城之后,祭祀汉室宗庙,清扫宫殿,修葺陵墓,是个难得忠勇的好将军。
可惜天不假年。”
孙权的父亲孙坚,其实当初跟随了袁术,后来追击黄祖,又死于暗箭之下。
刘协这样说,显然是避讳了不妥之处,为孙权做面子。
张绣忙道久仰,又赞当真是虎父无犬子。
孙权却想到当初接了朝廷诏令,即将启程前往长安之前那一夜,兄长孙策与他私下里说的话。
那时候兄长孙策已从袁术手中求回了一千原属父亲的兵马,渡长江攻破扬州刺史刘繇,派人将他与弟弟妹妹还有母亲接回来。
他后来跟同伴在吴郡读书,突然得知朝廷发了诏令给兄长,却是要他往长安去做羽林郎,陪伴在刚刚亲政的皇帝身边。
兄弟两人私下说话,孙权奇道:“朝廷发诏之时,长兄恐怕还未取胜,既无兵马又无土地,朝廷怎么会想起咱们来?你看这诏书上写的,都是如袁绍之子这等著姓大族出身的少年。”
孙家虽然发迹之后,往上攀扯了孙武一脉的血统。
但是直到孙坚十七八岁时,还在船上做力气活,与袁绍这等四世三公的大族比起来,根本不可能入了朝廷的眼。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