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的读书人要么多粮食而少气节,要么多气节而少粮食。
为了粉饰或者掩饰,他们多对伯夷和叔齐的行为击节而赞,认为这是有cao守的人做的事。
若是人各有志也就罢了,最可怕是中国人的cao守节烈观多出于作秀的需要,前人做出种风潮,后人认为不追不好,也不管是不是真心认同就跟风。
伦理观念由此衍生,并越来越稳固。
反而是那个周人好,现实而敏锐,一句话问穿了伯夷叔齐。
还有姜子牙,行事也妙,他接掌齐国的时候,胶东半岛上也有两个欲效仿伯夷叔齐的隐士,自耕自足,人称贤人。
姜子牙就杀了他们。
周王问起来,对曰,这样不为国计民生做贡献,只图保全自己虚名的人,留之何用?就因为他有影响力,反而会有民众跟从造成不利于经济发展的风气,不如杀了。
呵呵,这才是姜尚真正的心思和观点,之前对伯夷叔齐与其说尊重,不如说是敷衍。
薇是无分贵贱的食物,就算它是野菜,一样开得动人。
采薇之事贵者可行,普通百姓一样可行。
说完了贤者采薇,再来谈谈贫者采薇。
《小雅》里的采薇,就是戍防战士所为,为了生计,辛苦坦然地去做,不勉强,也不作秀。
歌中唱到:&ldo;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rdo;(大巢菜采了又采,大巢菜冒出芽尖。
说回家哪时回家,转眼间就到残年。
)此时薇不单是赖以生存的食物,更是节令更替时间的象征,是离乡之路的远近。
当大巢菜紫色的花在眼底开开谢谢,归乡之期也一延再延。
为什么要背井离乡呢?还是如此身不由己?那王命发起的征战啊,只为对抗凶蛮的玁狁。
说是保家为国责无旁贷,然而总不免战火哀艳,血流成河。
和平怎么总是这么短暂?此际还能喝一口热的野菜汤,比起那些已经魂归阴曹的人,该偷笑了。
细碎的紫色小花,它在傍晚黑暗完全降临的那一瞬,美得很像天空的星光闪烁。
我忽然之间泪凝于睫。
心里微微晃荡了一下,好像某种温暖寂灭了。
原来,它早已被我化作家的念想。
看到它,我才有余力奋力求生。
&ldo;玁狁&rdo;二字今作猃狁。
玁狁是北方的游牧民族,春秋时称为狄,战国、秦汉时称为匈奴,历来对中原虎视眈眈,滋扰不断。
大约在公元前十世纪左右,周懿王在位时,玁狁曾乘周王朝政治动乱和遭遇大旱灾的机会,侵扰北方边境。
民受其苦,诗人作歌:&ldo;靡室靡家,玁狁之故。
&rdo;周王曾出兵征讨。
这首诗反映的大约就是这次战争。
征夫之苦无止无休,难以言尽。
《采薇》的实质绝非儒生所粉饰的,赞美周王的功绩,而是一首征夫思归诗。
你听他唱:&ldo;采薇采薇,薇亦柔止。
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