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时期的蒲津,即蒲津渡,其地理位置在今天的山西省永济市古蒲州城西门外黄河东岸,蒲津渡自古以来就是秦晋之间的交通要冲,历史上多次在这里修造浮桥,是古代黄河的重要渡口。
隋文帝时期,蒲津渡是军事行动的重要通道,隋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李渊起兵晋阳,引兵自河东济河而西,隋将屈突通守蒲津,为据李渊而绝断河梁。
虽然蒲津渡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现代它更多地作为历史遗迹被保留和研究。
1989年,在蒲津渡遗址上发现了唐开元铁牛等珍贵文物,引起了世界的关注。
这些文物不仅展示了唐代桥梁交通、黄河治理、冶铸技术等科技成就,也为研究历史地理、水文地质、环境考古及黄河治理提供了宝贵资料。
蒲津渡不仅是一个重要的历史地点,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文明和工程技术发展的重要场所。
李渊从蒲津渡又经临晋(今山西省运城市临猗县)渡过渭水,到达永丰城慰劳军队,并打开粮仓赈济饥民。
九月二十三日,李渊率众返回长春宫。
九月二十四日,出于战略考虑,李渊决定将临时大本营移兵冯翊驻扎。
冯翊地处关中要地,移兵至此,不仅能够加强对关中的控制,还能有效应对来自东部的威胁,确保军事行动的顺利进行。
敦煌公李世民按照李渊军令率数万军马继续向西挺进,所到之处,附近贼盗侠义之士也是纷纷率众归附,当义军抵达泾阳时,营地连绵数里。
此时,李世民的军队大约聚集了九万兵马。
隋朝泾阳位于今天的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此地距长安城仅剩八十余公里。
泾阳的名字最早见于《诗经》,其名源于位于泾河之北。
在战国时期,秦灵公曾以此地为临时都城。
秦并六国后,泾阳属内史辖地。
隋开皇三年(583年),实行州、县二级地方行政制度,泾阳直属雍州。
隋开皇九年(589年),泾阳县改名咸阳县,但开皇十一年(591年)又复设泾阳县。
唐朝贞观元年(627年),泾阳县属关内道雍州。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属雍州泾阳县辖。
泾阳县不仅是陕西省咸阳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级新区“西咸新区”
的战略重地。
这里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柳毅传书》的发生地,见证了无数历史变迁和人物传奇。
泾阳县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现代陕西省咸阳市的重要组成部分,继续在其地域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李世民的九万余人的队伍刚安置好营寨,柴绍与平阳公主也率领的娘子军一万余人也赶到了泾阳与他会和一处。
李世民听闻姐姐和姐夫赶来,高兴地走出营寨迎接他们。
只见姐姐李氏身披铠甲,腰间悬着宝剑,脚踩战靴,一副英姿飒爽的女将风范。
李世民不禁对姐姐大加赞赏。
李世民看到这一幕,心中既惊喜又欣慰,满脸笑容地向姐姐行礼说:“姐姐辛苦了!”
李氏笑着回答:“我是特意来帮敦煌公的!”
李世民听后连忙道谢,他带着姐姐和姐夫进入军帐,聊了很久才出来。
李世民看到姐姐带来的娘子军,看上去个个精神抖擞,军姿严整,在他们出营帐之前,丝毫不乱,在姐姐的严格训练下,果然都是精兵强将。
李世民在心中不由得给姐姐点了一个大大的赞。
接着,李世民又和柴绍简短交谈了几句,然后下令让这支娘子军部队左右驻扎。
柴绍的营地在左边,李氏的营地在右边,各自搭建起军帐并带领部队驻扎下来。
第二日,军卒向李世民报告,称扶风郡丘师利、丘行恭兄弟二人带领部队前来投靠,现在营寨外等候。
李世民早就听闻兄弟二人是文韬武略、智勇双全之人,立即率众将前往营门迎接丘氏兄弟和他们的队伍。
丘师利,字行则,河南洛阳人。
隋末,面对群寇扰乱家乡渭滨县,举兵保卫家园;归附唐王李渊,随后参与了多场战役,为唐朝的建立和统一做出了贡献。
丘师利在唐朝被封为郿城县公,曾任扶风道招慰大使、柱国、左骁卫将军等职,最终在贞观十四年去世,享年六十二岁。
丘师利不仅在军事上有着卓越的贡献,其家族成员在唐朝也都有着不俗的成就,丘师利的儿子丘英起,曾随侯君集讨伐高昌,后担任左屯卫龙泉府果毅都尉。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